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张维忠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【对话大家】张维忠:当代临帖中如何形成自我“书风”?

2016-09-05 16:20:51 来源: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:王林娇
A-A+

  【编者按】对于文字,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愫。很少有一种文明,对于文字本身有这样的态度,在宗白华看来,由于中国字是象形的、以及中国人用毛笔,这两个特性让“中国人写的字,能成为艺术品。”回归到中国最为传统的书法艺术中,我们随着当代书法名家张维忠去“发现”书法研习的奥秘所在。

书法艺术家张维忠

  熟悉张维忠的人都知道,长期从军的严谨性其实也是他的“书风”。一路走南闯北的军旅生涯中,他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。用张维忠自己的话说“除却传承之外,在地域的影响下不经意中形成了今天的书法面貌。”在形成一个被大众所认知的书风之后,2006年,张维忠的一幅空灵淡雅又独具风格的魏楷四条屏《愚溪诗序》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,一举获得了中国书法最高奖“兰亭奖”艺术创作一等奖。获得殊荣后,他深知“艺无止境”的道理,并没有躺在荣誉证书上悠然自得,相反,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苛刻,瞄准一个又一个新高峰,不断探索,不停思考。如此又过了整整十年,他的付出没有白费,只要见过他近年作品的人都会发出同样的惊叹:书法作品更高古,格调更高了!这就是楷书的变法者——张维忠。

  但凡有所大成的艺术家,“变法”会伴随着他们一生的艺术创作,书法亦是如此。古代许多书家都经历了创变的过程。书圣王羲之初学书于卫夫人,后渡江北上,摹学李斯、曹喜书迹,到洛下见蔡邕《熹平石经》,又于兄王洽处见张昶《华岳碑》等,眼界大开,操毫面壁,兼撮众法,备成一家,将汉魏以来拙朴的书风开创出一种妍美流便的书体。观其擅长行草书,穷其一生在稳中求变,最终走向了中国书法的顶峰,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书圣。作为当下的我们,临帖之外亦要多想想前辈大家之所想,否则终难有所大成。

张维忠书法作品

  而在今天,如何从临摹碑帖中走出来,这是我们从事书法的目的所在。从《张猛龙碑》中写出来,最终形成自我风格的书风,并且在前人和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变,这是极难的,而张维忠的这条路也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得以前行,书法创新,特别是对讲究法度的楷书进行创新,异常困难并且充满风险。而张维忠却大胆地创新,使楷书具备多元的审美需求和宽广的审美包容,实现了楷书创作历史性的突破。正如另一位书法家所评价的:“张维忠的楷书,在继承魏碑点画坚实、体势欹斜的基础上,更强调笔致的流动和飘扬,稍加牵带处则有行书意趣;结体以均衡稳妥为基本规律,偶作疏密聚散的变化处理,也是顺从笔势自然而出,不作有意的摆布安排,因而看上去从容洒脱,绝无生硬刻板之病。”

      “书法家不可无风格,书法家亦不可死守风格的窠臼。”张维忠对于风格二字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。尽管眼界不断拓宽,理论和技法日益精深,这位勤奋的书法家仍孜孜寻求着新的突破。

       书山有路,书山无极。对一位书法家而言,寻找自己的道路,形成自己的风格,是异常艰难的征程——数十年如一日临摹碑帖,于写破万卷的漫漫辛劳中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创新灵感是何等的不易,而在取得这千不得一的成功后,张维忠却毫不留恋和固守既有道路,坚定迈开了走向新的创新征程的步伐。对一位成名的书法家来说,书法的创新、风格的变化是有风险的。然而,在他的眼里,“以白石先生的高才,犹有‘衰年变法’,我们对书法的探索,岂能自束手脚?”

 

  采访者:雅昌艺术网

  受访者:书法艺术家张维忠

  雅昌艺术网:今天我们都在倡导用毛笔写字,并冠以“中国传统文化”的重任,但其实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,比如书法的艺术性越来越弱等。首先还是想从您个人的书法学习开始谈起,您也不是纯粹的书法艺术专业学习出身,您最初接触到书法时是什么样的情况?

携妻子和李铎先生及夫人在一起

  张维忠: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,科技日新月异地创新发展,有的人会认为: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书法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远了一些,离最初的实用性也保持了更大的距离。但相反,我倒觉得书法的艺术性反而更强了,主要表现在其作为一个高雅艺术进入我们普遍提高起来的生活中,她逐渐成了大家热衷的精神追求。同时,书法还进入了中小学教育的课堂,成了一门课程,这对繁荣中国的书法事业,加大“书法金字塔”的基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也将为产生更多的书法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,在书法上有这样一点成绩,应该感恩我们的国家,感恩这个大时代。从开始接触书法,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,回顾走过的书法之路,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,最初应该属“涂鸦阶段”:1987年我参军之前,受父亲的影响很喜欢写字,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系统的学习,喜欢什么就照葫芦画瓢。我对临摹这个词不理解,写过东西的杂乱程度可想而知。当时的年代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好的条件,我最初用的帖,都是复印出来的,而且就只有那么几本,反反复复的临摹。写的也还算漂亮,在中学里也会参加一些比赛,也能挤进获奖行列,常常会被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安排出墙报、黑板报,在心里总有种存在感,这也可以说是自己燃起书法星火之源,算是我的书法启蒙阶段。

  雅昌艺术网:等于也是一个兴趣阶段,那真正的说有书法这个概念,或者是系统的临帖学习是什么时候?那个时候临帖最多的是什么?

  张维忠:当兵以后算是才进入了我书法学习的第二个阶段。那个时候对于古碑帖有了一定的认识。这期间应该感谢我的启蒙老师贾博鸿先生,他告诉我什么是碑,什么是帖,怎么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碑帖,怎么样去临摹等。他还对我说“一个成功的书法大家,都曾在碑上下过很大的功夫”、“楷书有一定基础以后可以转到写碑(我理解这个碑指的是魏碑)上来”,这句话对我的从书方向上有很重要的影响。最初,我选的楷书碑帖是欧阳询的《九成宫》,当时对此碑帖爱不释手,一写就是两年,感觉对欧楷有一定掌握了,就转到《张猛龙碑》,我深深感受到了魏碑的魅力。之后又转学《龙门二十品》,对方峻遒劲的魏碑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1992年,我军校毕业分配到河南南阳的一个部队工作,四年后随部队到了辽宁沈阳,在那里我接触到了当时的聂成文先生和胡崇炜先生。九十年代的辽宁书法在全国来说是一个大省,特别是它的明清书风可以算是一枝独秀,在沈阳我懂得了什么是帖?怎样去临帖?那时对二王、米芾、杨凝式和王铎等手札和名帖心追手摹,如《集王圣教序》、《姨母帖》、《平安帖》、《苕溪诗帖》、《韭花帖》等,反复临习,在不知不觉中从碑的写法中转到了帖的环境中,碑的厚重与帖的飘逸这对矛盾不期而遇,是取舍还是突破?面对这个纠结的问题,在痛并快乐中盲目地探索与追寻着。数年的碰撞与融合,答案是可喜的,1999年入展“全国第三届书法楹联展”和“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”,之后的十年的全国、全军书法大赛中的获奖入展名单里都有“张维忠”的名字。特别是在2006年获得了中国书法的最高奖——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,2007年获得了第十四届群星奖书法金奖,2008年获得了被称为塔尖上的比赛——首届“林散之奖”,后来被大家称为获奖专业户。我记得最后一次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大赛是在全国首届册页展,以获得二等奖为收关之作。

张维忠书法作品

  雅昌艺术网:在您的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,接触到了很多不同地域性的书法艺术家,您觉得他们对于您的推动主要在哪些方面?

  张维忠:在我的书法之路上接触到了许多书法大家和同道好友,尤其是在2001年,因工作需要,调到北京工作,这也可谓是我从书的第三个阶段。在这个全国的文化中心有幸结识了刘炳森、欧阳中石、沈鹏等书法大家,特别是李铎先生,对我影响颇深。书品的提升、人品的铸就,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,如果说今天能有一点成绩的话,这些大家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。近十多年来,我一直都在不停地思考,丝毫不敢懈怠对古代经典碑帖的研习,加上这些年来的工作的历练,年岁的增长,我自己感到在追求书法的格调、韵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,书风也在向更厚重、更静净、更雅致层面靠近。

 

张维忠书法作品

  雅昌艺术网:我们也知道正是在那个时期的痛苦之后,才有了我们大家知道的第二届兰亭奖获一等奖的楷书作品《愚溪诗序》,您总结您的书风特点是什么?

  张维忠:兰亭奖颁奖晚会上,张旭光先生点评我的获奖作品说“以魏碑为基础,揉入行草笔意,形成了空灵淡雅、清新活泼的魏楷书风”。著名的作家、书画家韩静霆先生曾用了四个典故评价我的楷书“雨打芭蕉、平少落雁、一苇渡江、越女新妆”。我觉得这两位先生对我的书风作了简洁明了的评价。首先是创变得法,由碑入帖,又以帖融碑,碑帖相渗,自然生发而形成了独特的魏楷书风。它有别于法度森严的唐楷,又不同于魏晋风韵的楷书,更不同于禅意实足的经书,既活泼空灵又不失厚重,既有古味又具浓浓的时代气息。去年我在《书法报》撰写过的一篇关于楷书的文章《亦论作真如草》中曾讲到:楷书书写过程中在注重法度和书写速度的同时,还要辩证借鉴其它书体的结字、用笔和意趣融入其中,以丰富其结字的变化、用笔的节奏、情趣的宣泄,进而最大程度地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表现力,这种书写状态与笔墨随时代是相一致的,以致许多书法人相继追随效仿,有的因此还得过大奖。其次是书风清新雅逸。既无霸气,也无躁气,更无野气,雅意中透出一股清新之气,让人看后产生一种平静之情。正如韩老所云“越女新妆”。

张维忠书法作品

  雅昌艺术网:正如您所经历的过程,每个学习书法的人先要走进“碑帖”然后再走出“碑帖”,形成自己的书风太难了,我们如何从古人的作品中走出来,甚至将来走向更高更远?

  张维忠:大家都知道,临摹古人碑帖主要是为了打基础,其根本目的要从临的碑帖中走出来,这也是从书的关键所在,难度所在。我身边有很多的人临《张玄墓志》上千遍,临的特别好。这些人已经走进去了,但是很难走出来,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,如用功程度、个人的天资、临写的方法等等。在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:选择碑帖这个环节就非常重要,《张玄墓志》很俊秀,结字也很美,它的可塑性到底有多大,值得思考。实践中可见,既有《张玄》风味,又具自己独特风格的书家可谓凤毛鳞角,这就是在选择帖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——将来书法路子的走向问题。在选帖的时候,应该要知道源头和线索,比如有些人喜欢米芾的作品,但是米芾是从哪里继承过来的?是从王羲之那里来的,颜真卿对于米芾也有影响,这是米芾书风的来源,这条线索首先是要清楚的,在这个基础之上,我们再往前推动。我还觉得,设计书风是不可取的,如,我以后就写成这样的书法面貌,过于理性地设定一个模子,通过如此所为,有成就的书家几乎没有。书法风格的形成应该是自然的,水到渠成的,这样的书风是经过传承、时间、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,它是有根的,是能站的住脚的。

 

摘自清康有为《十六宗》

  雅昌艺术网:其实我们也知道您除了自己的书法创作之外,也经常会有一些高研班的课程,担负起了更多的教学工作,那么目前对于书法艺术学习来讲,就从您入手的魏碑来讲,会容易陷入到“刀锋”的怪圈中,您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?

  张维忠:古人常讲“透过刀锋看笔锋”,这句话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管用的道理:不要被它二度创作的刀锋所迷惑。其实这也是的碑刻的一种神秘感和魅力所在。我们都知道于右任是写碑的高手,但是从他的字里行间很难看出刀锋的感觉,他把方的东西融化在圆之中,表现的是方圆相兼之形,方圆结合。他的书法线条中是有质感和弹性的,不是所谓魏碑的那种生硬,这才是好的东西。

摘自明项穆《古今》

  雅昌艺术网:说到这个问题,其实今天书法欣赏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:不仅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,有的时候我们甚至连最基础的审美判断都没有,比如说行草,怎么样去欣赏?

  张维忠:行草作品的判断还是有迹可循的,比如第一我们首先要看这个行草作品有没有可以追踪的来源,或者说是否有传承?‘二王’的作品一眼就可以看出来,这就是所谓的传承;第二是行草书的线条质量很关键,比如黄庭坚写的大草书,张旭的草书等,他们的线条有一个统一的特点,就是质感和弹性,线中有“韧”和“润”,这也是为什么行草对于线条要求很高的原因;第三是章法构成,“书法是无声的音乐”,它有节奏、有韵律,特别是草书更显突出,它的节奏来源于浓淡干湿的变化,这个节奏不宜平铺直叙,应该顺势而为,如此形成的作品才会出现“无意于佳乃佳”之效。

咏蝉

张维忠书法作品

  雅昌艺术网:谢谢张老师的分享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张维忠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